【ARTFORUM中文网·报道】梁硕谈“来虩虩”

Liang Shuo

文/ 采访/刘倩兮

Sorry, this entry is only available in 中文.

在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的首个“瓷屋”年度艺术家计划中,梁硕将几百件风格不同的旧家具改造成造型奇特、空间丰富、并散发着多重时代感和审美趣味的人造山石景观,为之取名“来虩虩”(源自《周易》震卦:“震来虩虩、笑言哑哑”)。艺术家打破了日常之物的惯有常态,将“观山赏石”这一中国传统的审美活动做了视觉上颠翻倒覆的再现,将人对其生活空间和城市变迁的感知压缩到只身之间。在此,艺术家与我们分享了此项目的由来和背后的创作逻辑。展览将持续至9月。

这次在“瓷屋”的创作灵感主要来源于去年两次游览秦岭东部的翠华山。那里有罕见的山崩地貌,山顶的巨大山石震裂后形成碎石滚落到谷底,大量的石块堆积成各式各样、大小不一的洞天,洞与洞之间又有各种形态的穿连,上上下下、层层压压。以前的隐士喜欢居住在这些洞里,利用其崎岖多变的结构遮风避雨或吟诗为乐,因此留下了很多他们的痕迹。如今它被修建成旅游景区,但这些痕迹一直都在。

我这次创作的基本概念是用旧家具来模仿山石,把瓷屋原本室内和室外大概200多平米的空间全部用上,来搭建山洞。观众从建筑的入口处直接进洞,经过上下起伏、跌跌撞撞,沿着螺旋形的路线最终走出洞穴。我从上海的二手市场购买了几百件旧家具,先用木块做了家具的小模型,然后把模型从上面散落下去,模仿山石天然的形成过程,再根据这个随意形成的结构进行搭建。不过最终很多造型都是根据现场情况而临时设计的。因为洞的路线要从空间的入口处开始,所以很自然地就形成了一个螺旋状。

“可以说,任何视觉风格上的设计在家具上都能找到同步的信息。”

选择用旧家具来模仿山石,一来是家具的空间形式比较丰富。各样的抽屉、门、隔断、玻璃呈现出了关于洞的各种形态:大洞里面套着小洞,有的是连环洞,有的是平行洞,还有从这个洞能看到那边,但是人走不过去的半洞,等等。另外,家具由于功能的不同也让洞的搭建具有了体量上的丰富性。比如大衣柜最高可以达到2米4,这样的物件既庞大又不会超出我的掌控;而床头柜、椅子则可以非常小巧。

此外很重要的一点,旧家具和山石其实在我的逻辑里是一致的。山石和景区在自然界经过多少亿年风雨侵蚀后而留下了包浆,就像我们去摩挲核桃或玉器而留下的那一层非常润的物质,它们都是被不断地反复塑造而成。不仅如此,人为的作用力——比如人在山上盖庙或者游玩留下的痕迹——则是文化的包浆。人赋予山石以含义,让它成为一种审美。从这个意义上讲,旧家具与它非常相似。旧家具是人用过的东西,必然留有人的痕迹;从美学上看,我发现家具的样式跟城市的样貌几乎是一模一样的,它们的装饰和风格与现在的建筑设计同步,都很怪,都带有某些不知从何而来的诡异的东西,呈现出一种很综合的审美。可以说,任何视觉风格上的设计在家具上都能找到同步的信息。我不会用高低雅俗来区分它,但这就是我们周遭的日常世界,就是文化上的包浆。所以我认为它很适合用来模仿山石。

展览的题目“来虩虩”也让很多人觉得好奇。可能你乍一看并不知道这三个字的含义,然而它们携带了很强的信息:“虩虩”,从字面来看有一种很负面的气质,好像是缝隙啊、嬉皮啊的感觉;而“来”又给人一种动态感。题目给人的感觉恰恰与我在洞里的感受类似。你或许不知道它是什么,但是那种气息和体验你一定感受得到,这永远是第一位的,而不是你翻字典得来的确切含义。我想这正是我日常的思考模式。

我觉得一直以来我都在操练一种手艺,大概就是从传统当中发现某些东西,然后经过我的作用置换成今天的日常语言。在我看来“山水”、“洞天”、“阴阳”这些概念都是来自很远古的信息团,如今我们怎样真正理解它们?从个人经验来讲,我都是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获得的那些零散的、微妙的、宏观的,或者很具体的信息,然后在城市的空间里、在美术馆的语境里为它们找到对应点,然后调动我能力所及的不论是材料、逻辑、还是方法去实现它。这就是一个转译的过程。

这次洞的形态跟之前“托普欧乐居”很相像,都是给参观者设计出“钻洞”的身体体验。其实爬山是我最热爱的一项运动,它会带来非常综合的感知,涉及到阴阳、正负、进出、成败这些相互对立又随时可以互相转换的概念。钻洞的快感也来自于人在这些概念之间没有规律的、无法预知的切换,那里面的世界是完整的。现在我处在一个需要把自己创作中的观念体系逐渐完善的阶段。大踏步地去否定或推进什么,其实会牺牲掉趣味和某些特别精致的东西,而我一直都在追求这种“精”的东西。这里的“精”是一种物质跟身体之间微妙的关系,但作品的视觉面貌往往是粗糙或不修边幅的。

ABOUT ARTIST

Liang Shuo

Liang Shuo (b.1976) graduated from the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in 2000, majoring in sculpture making. Between 2002 and 2007, he taught Sculpture at Tsinghua University – Academy of Arts and Design. In 2005 and 2006, he was artist-in-residence at the Royal Academy of Art, the Netherlands. In 2009, he furthered his studies at the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He currently lives and works in Beijing. He has participated in the 9th Shanghai Biennale Reactivation (2012), the 3rd Shanghai Biennale (2000) and Busan Biennale (2004). His recent works have been exhibited at National Museum of China, Beijing; Today Art Museum, Power Station of Art, Shanghai; Guangdong Times Museum, Guangdong; National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Seoul; National Museum of Singapore; Yerba Buena Center for the Arts, San Francisco; Groningen Museum, Groningen; Museum Het Domein, Sittard; Museum Beelden aan zee, The Hague; The Gerrit Rietveld Academie; KAdE Art Centre, Amersfoort; Espai d’Art Contemporani de. Castello, Castello, Spain; Kunstnernes Hus Art Museum, Oslo; and Museo Pietro Canonica, Rome.

Please scan the QR code to follow us on WeChat :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