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中的表演
与抖音/快手上的表演有何区别?
“具身之镜”展览开幕后,我们不止一次被问及这个问题。作为回应,2020年6月14日,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主办了主题为“表演赋权”的线上讨论会,活动由策展人杨北辰策划,邀请了媒介学者黄典林、策展人张涵露、艺术家葛宇路、童文敏和陶辉进行深入的讨论和交流。
讨论会一开始,艺术家陶辉分享了他去年的作品《跳动的原子》,一部艺术家使用抖音后受到启发创作的作品。在作品中,陶辉依据抖音平台上看到的表演视频,重新找演员拍摄类似的视频,然后通过一位女性的独白将这些内容串联起来,其中探讨了技术对人的影响以及一些更本质的关于人的话题。这件作品延续了艺术家一直以来的对大众媒介持续的兴趣,在过去的短短几年中,大众媒介从电视转移到了网络。
张涵露在过去几年一直持续关注快手等平台,她指出要跳出所谓的从这些视频平台中看到中国现实这样的迷思,因为平台具有资本性,随之发明的算法其实对生产的内容进行了束缚和挑选,而上面体现出的中国底层社会的现状也是非常具有表演性的,在很多时候是一种不稳定性强、充满异化和伤害、为了获取回报的劳动。
艺术家葛宇路因为最早的“葛宇路”事件成名,在大众媒体上引发了热议,其也成为某种程度的公众人物。葛宇路分享了他使用微博等大众媒介的体会,认为平台的资本性使其设定了明确的边界和领地,而好的艺术创作和艺术家其实是要不停的挑战自我,具有超越性。
童文敏是一位专注在行为表演领域的艺术家,她认为第一现场很重要,技术的进步并不能取代人与人之间的身体和情感交流。但是通过媒介记录下来的表演起到了分享的功能。
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黄典林从不同的媒介逻辑视角出发,认为尽管受到平台资本逻辑的制约,社交媒体等新媒介具有很强的大众赋权属性和社会连接功能。艺术界和媒体平台遵循不同的逻辑,但两者一直有着复杂的关联性。这种关联或许可以为艺术与大众的互动提供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