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星如 对话 郭城

Sorry, this entry is only available in 中文.

倒数No.1 是一个综合媒介装置,其主体部分由沥青与固体传导发生器构成。固态传导发生器使得整个沥青结构成为震动发声部件,循环播放着与各种人类重大事件相关的倒计时播报音。

沥青是一种可从石油中提取的物质,其在室温下呈现为固态,而实质上是一种粘性极大的液体,在持续的缓慢形变。以这种呈现地质时间尺度的性状微妙的物质作为倒计时播报音的载体,使得倒计时所指涉的在人类文明尺度上的线性时间系统无效化,从而成为单纯的、无始无终的声响。

郭城:液态化石与超尺度追踪

那一天,地壳将重新吸收城市,曾经是人类的浮游生物沉积物将被沥青与水泥组成的地质层覆盖,在几百万年之后,这个地层将会融入不知什么人的石油储藏,变得浓稠。

——《汽油泵》 卡尔维诺

我在通勤途中有时会听播客。一次听到了Kenneth O’Reilly介绍他的著作“Asphalt: A History”。这期播客中讲到了沥青这个非常日常物质从古至今的自然和加工历史。在听到大概一半的时候,我就有了要尝试沥青这个材料的冲动,这就是项目的源起。

我很少本能地对一个材料感兴趣。在以往的创作实践中,首先吸引我,让我开始着手研究的大多是与技术相关的抽象概念。在研究过程中我会着重去看这个抽象概念是如何反映在日常生活中,或如何对真实世界产生影响的。进而从中提取元素、材料等作为素材。我想做的不是通过实践来渲染这些抽象概念的妙处,而是藉由我的视角将他们和真实世界再次连接。这种创作逻辑常见于我之前与环境相关的一系列项目中,比如“一个被恰当重塑的过往”中的微塑料、“(临时的)小器具”系列中的辐射尘埃、“琥珀”系列中的被砼包裹着的人造物。可能也由于我的作品最常通过装置和雕塑的方式呈现,这些存在在我们身边的“物”是我切入主题非常重要的抓手。

沥青很自然地融进了这个创作脉络中,成为了先于清晰项目概念出现的材料“抓手”。天然沥青作为一种“液态化石”与人类文明的交织最早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而在传说中,幼年摩西躺在涂抹过沥青的芦苇小船里得以在洪水中幸存,古巴比伦人利用沥青作为粘合剂修建空中花园,古埃及人使用沥青制作木乃伊,“木乃”来自波斯语的“mumia”,意为石油。在现代我们见到的沥青,则大多是人造沥青—— 一种标准化的石标油制品。

1870年1月,约翰·洛克菲勒与其合伙人们在克利夫兰创立了标准石油(Standard Oil)。“标准石油”这个名字也象征了他为新兴石油工业帝国设立可靠的质量和服务“标准”的野心。这也间接表明了天然石油的非标特性:各地开采的石油内含的物质与成分不尽相同。开采出来的石油根据其成分和密度被分为用以炼化汽油、柴油等产品的轻质原油与炼化石蜡、沥青等产品的重质原油。这个炼化的过程,不仅是对石油作为一种繁杂的物质集合的筛选与标准化,也是对其作为一种超尺度时间集合的拆解与重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石油、沥青甚至土壤、海水与大气只是一些模糊的与真实物质剥离的政治、经济、文化概念。这种剥离源于以“人”为中心的观察、测量、分析、计算与评估。进而推动了标准与规范的建立,接踵而来的则是代表了不同利益的标准与规范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这从特朗普政府退出巴黎协议中可见一斑。

尽管石油的化身无所不在,我们或许并没有真正见过石油这个来自白垩纪、三叠纪或更久远时代沉积岩层,由古生物遗骸在物理化学作用下形成的黑色的、粘稠的物质。如果想在日常生活中追寻这种粘稠质感的地质时间尺度的物(或其衍生品)的话,最方便的办法是打开引擎盖,抽出油尺捻一捻上面的润滑油,或是在在开车拖底漏油时下车检视柏油路上留下的一滩液体痕迹(在加油完毕的瞬间从工作人员的手中夺过油枪使劲抖三抖,期望榨出枪头残油的方法已经被证伪了)。而同为地质时间物证的人造沥青则常见的多,它被铺在这个星球地表,为人的文明提速。

在“倒数 No.1”中用到的沥青是我从淘宝买到的国标10号沥青块。标号10对应的是沥青的针入度,即在25℃环境中,5秒时间内,在100克的荷重下,标准圆锥体垂直穿入沥青试样的深度为10 个单位(0.01mm为1个单位),深入的数值越小则硬度/黏稠度越高。尽管大多数沥青在常温下呈固体状,其本质却是液体,受环境的影响在持续的缓慢形变。在作品中,我将沥青熔化并再次凝固成片状,覆盖在废旧材料拼凑而成的拖车之上。通过接入固态传导音响,将这片呈现地质时间尺度、性状微妙的黑色物质成为声音载体,不时发出各种重大事件相关的倒计时播报音,从火箭发射、实验读秒,到新年倒数、节目开场等等。沥青的不规则边缘探出拖车之外,在重力的作用下以极其缓慢的速度弯折、下坠甚至断裂。

世界最著名的持续处在弯折、下坠与断裂过程中的沥青现在昆士兰大学的玻璃漏斗中。1927年,一团熔融的沥青被倒入玻璃漏洞中,一场至今已持续近百年的沥青滴落实验就此拉开帷幕。漏斗所在的玻璃橱窗并没有做严格的恒温恒湿,更不用提控制光照、气流、震动等环境因素,这也使得它滴落的时间间隔范围在86个月到161个月之间大幅变化。此外,近百年间已有两任负责人过世。过往滴落的9滴沥青,在滴落之时皆无人在场。这个实验除了将沥青是一种粘性极大的液体而非固体这个事实可视化以外,似乎无甚野心,然而以人类尺度的时间去丈量地质尺度的时间就是其最大的野心。

ABOUT ARTIST

郭城

Sorry, this entry is only available in 中文.

1988 年生于北京,现工作生活于上海。
他的艺术实践着眼于既有 / 新兴科技对社会与文化方面的冲击与影响,以及置身其中的个体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郭城的作品常以雕塑 / 装置的形式呈现,他经常使用幽默又冷峻的形式语言,将宏大议题与看似随意的日常物品相连结,为想象和讨论提供了批判性的视角。
郭城近期的个展有:“公园”,四方当代美术馆,南京(2022),“近乎无意”,魔金石空间,北京(2020),“地气”,广州画廊,广州(2019)。并参加了在UCCA Edge, 上海,OCAT上海、西安、深圳,现代汽车文化中心,北京,六厂纺织文化艺术馆,香港,德国卫生博物馆,德累斯顿,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上海,世界文化宫,柏林,X 美术馆,北京,等机构举办的群展。郭城曾获得保时捷“中国青年艺术家双年评选”奖(2021)、奥地利电子艺术奖荣誉奖(2020)、CAC://DKU 研究与创作学术奖金 (2020)、数字地球学术奖金 (2018- 2019)、华宇青年奖评委会特别奖 (2018)、生物艺术奖 (2017) 等。

Please scan the QR code to follow us on WeChat :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