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柳思雅:激活历史 想象未来

Sorry, this entry is only available in 中文.

 

柳思雅(Marysia Lewandowska)是一位出生于波兰的艺术家,现定居英国伦敦。1985年以来,通过与他人合作,她对档案、收藏品和展览的公共功能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作品介绍

How Public is the Public Museum

 

所有权是当代档案实践中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创造力毕竟并不仅仅是单一创作者的产物,人们在创作过程中常常受到他人及其作品的启发,包括作家、艺术家、教师、爱人或朋友等等。艺术实践作为这些独特个体的交融点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所有的思想都依存于社会生活,而我们和公共生活关联起来的这些价值,则保证了思想的永续性、相关性甚至消亡。

在Moderna Exhibition 2010的展览上,她受到了劳森伯格(RobertRauschenberg)亲笔书写并捐赠给Moderna Museet美术馆logo的启发。她的项目题为“公立博物馆有多公共?”(How Public is the Public Museum?)通过介绍对博物馆施予这个方面来探索其对当代公立博物馆的意义。她请所有参展艺术家捐出自己创作的事物,无论是图像,文本,翻译或设计,公开其版权的同时也同意公开他们的材料素材或者反版权许可,这对机构和公众双方都会带来影响。该项目涉及到文化生产者的责任并对知识型经济进行更深层的讨论,它正在不断地通过网络文化改变了里面自己的位置,并且会受到知识产权制度的威胁。

 

柳思雅写给所有捐赠艺术家的信(节选)
作为2010年当代艺术展的参展艺术家之一,我一直在研究知识产权与公共博物馆的慷慨之间的关系。我的灵感瞬间来自于现代美术馆自身的发展历史,即2003年的时候当罗伯特·劳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同意他的笔迹被辟为博物馆的标志。
这件事表明了一个重要的象征,即所有的文化机构,特别是博物馆,都依靠着文化生产者——艺术家、策展人、批评家、作家、设计师和其他许多人的慷慨贡献。
我邀请那些在2010年当代艺术展的目录中所涉及到的参与者们,考虑公开自己的贡献:文本、图像、设计,试图投放到公共领域。
这同时是一个象征性的姿态,也是一个去迎合博物馆的具体方式,促进知识生产和传播新的生态环境。它将会使我们重视解决博物馆自身如何应对开放性、作者以及公共和私人之间的阈值,这个具有矛盾性质的问题。

 

时代美术馆策展人蔡影茜谈柳思雅的创作

Q:最开始如何接触到柳思雅的创作?为什么选择她作为讲座艺术家?

A: 第一次见到柳思雅的作品是2014年比利安娜在上海策划的展览《正如金钱不过纸造,展厅也就是几间房》里,她的作品《上海。散落的展览史》针对《展览史:上海1979-2006》档案中记述的1980年代以来的各种展览场作了重访和记录,建立了一条直达2044年的时间轴,既体现出这些建筑和场地随着城市肌理的改变而产生的变化,又指向一种未来的艺术乌托邦。柳思雅当时已经在香港艺术文献库进行驻场研究,作为一位英国艺术家,她并非上海展览史的见证者。然而这种访客的身份并未妨碍她进入某一特定城市的历史和现状,按照比利安娜的话来说,“她在恢复艺术家作为私利充斥的社会中一个与众不同、目光远大的公众人物的动能”。这次展览之后,我们又在不同的场合有过各种交流,我对她的作品也有了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反客为主”这一系列讲座主题意在讨论艺术家如何通过各类委托项目和机构邀请,从一个单纯的文化访客,转变成一个主动对差异性的社会现象、文化事件和政治议题进行观察、收集和介入的主人。与“生产-展示”的传统模式不同,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将访问、驻场和委托创作的契机,视作“观察-研究-转介”的平台,以摆脱艺术创作的他者化视觉。柳思雅作为第一期讲座的演讲者,应该说是再合适不过了。

Q:柳思雅的创作特点是经常围绕机构档案进行一些研究性项目,有的甚至持续很长时间。你觉得这种艺术家创作价值在哪里?中国艺术家为什么鲜有这种类型创作?

A: 这类型创作的价值在于激活对历史的重新认知、想象和诠释,赋予档案生命力,艺术家对档案进行研究、介入和转化的过程也创造了一个公共领域。国外艺术家倚重于各类相对公开完善的档案系统,中国艺术家如果要进行类似研究,可以接触到的资源却相当有限。伴随我们成长的各种表格和文件其实一产生就已经死亡了,你可以想象一个神秘的、记录着每一个体轨迹的档案馆存在卡夫卡笔下城堡的某处;而在私人生活层面,我们每日都主动将自己的私人生活贡献为可以永久续存的数据流。艺术家在面对档案的这种缺失和过剩并存的情况时,很可能比历史学家有着更大的自主和自由,因而有机会让更多的人从不同角度思考当下和进入历史。

Q:柳思雅创作和美术馆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是反思其机制吗?

A: 准确来说,柳思雅更注重的是对“公共性”的思考,美术馆对她而言只是公共实践的其中一种载体。她试图通过对美术馆的研究,提出针对知识产权、文化产品私有化的另一种替代性设想。事实上,除了录像以外,她的很多作品都不是那种典型的“作品化”作品,其终端都不一定是美术馆的展厅。柳思雅在1980年代做了一个《女性声音档案》,其中包括不少重要艺术家的讲座和访谈,例如Judy Chicago、Allan Kaprow、BarbaraKruger、John Cage、Donald Judd等等。为了令这些档案公开化,2009年柳思雅在纽约巴德学院策展研究中心做驻场艺术家的时候,和学院的5位学生一起,与访谈对象和相关机构联系,获取他们的同意将录音免费公开。现在经同意可公开的录音全部可以在艺术家网站http://www.marysialewandowska.com/waa/index.php 上听取。

Please scan the QR code to follow us on WeChat :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