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RELEASE

Sorry, this entry is only available in 中文.

17世纪以来,最早由我国产茶区流入世界市场的茶叶,成为导致近代中西冲突与社会变革的关键性物质之一。长期以来,学界对中国茶叶在西方世界的流通与消费的考察,始终囿于历史学研究的窠臼,难以摆脱“中国传统悠久的饮茶文化”VS“西方帝国主义殖民侵略”的对立立场,从而忽略了西方(英国)的饮茶风潮虽发端于中国,但却在本身不同的语境(context)下发展出内涵与表征皆相去甚远的茶文化。

本讲座以布尔迪厄(Bourdieu)对“品味”(taste)的经典分析以及社会人类学对“空间”的研究为两大理论切入点,探讨中国茶自17世纪流入世界消费体系以后,是如何在西方——尤其是英国建构出了一套精致的茶社交礼仪,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社会性别、阶层、内/外空间的区分排斥体系。社会品味(social taste)一旦形成后又会影响人们对味道的感知(sense of taste),因此我们将看到始终作用于“品味”的双重属性:生物/社会,植物/技术,时间/空间,主体/客体,消费者/制茶者……主讲人强调的是,即便是“good for tasting”的这套品尝体系也并不仅仅建立在个人微乎其微的感官差异之上,而乃是技术、历史、观念、实践、认同、阶层区分等多项因素在长时段的历史中综合作用的结果,也是人与物(茶)互为主体化的建构过程。

主讲人结合自己自2008年始,分别在中国福建武夷山以及英国牛津等地对“正山小种”与“金骏眉”产销的田野考察,透过“茶叶的流动”,讲述在全球贸易网络与消费等级形成的过程中,一种地域性产品是如何在世界图景中获得新的文化意义的。

讲座现场有“品茶”分享。

 

肖坤冰

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副教授
英国牛津大学社会与文化人类学系访问学者
厦门大学文化人类学博士
华茶青年会副主席

肖坤冰的研究兴趣集中在中国的茶叶产制技术、品饮艺术、近代茶叶贸易以及中英茶文化之比较方面,发表有多篇相关论文及出版专著两部,研究特点在于采用文化人类学、身体感官研究、田野调查等人类学的方法论解读“茶的文化史”。其所著的《茶叶的流动:闽北山区的物质、空间与历史叙事(1644-1949)》以武夷茶的流通贸易为线索,由此从微观历史的角度描摹中晚晴以来的闽北山区的社区生活史。此外,主讲人对文化遗产研究、STS研究、影视人类学亦有所涉猎,其导演的影视人类学作品《咱当苗年》入围中国民族题材纪录片影展。

 

腹地系列讲座:

腹地项目中讲座作为重要的理论研讨和对话部分,时代美术馆和项目组织者将邀请于相关学者和艺术家加入,来推动我们的工作和实践,讲座针对腹地项目中所涉及的问题及相关语境背景,邀请相关行业的专家和实践者进行主题讲座,今天的当代艺术生产比起以往任何时候更加注重与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相互借用和渗透,知识系统和身体实践成为了当代艺术的两条基本工作路径,在腹地项目中同样涉及了社会学,地理学和建筑学等的相关观念,相关的专题讲座也是拓展当代艺术视野和实践测试的反馈方式,并希望由此能够形成长期的具有建设性意义的多学科交流平台和渠道。

RELATED

唐狄鑫:致幻剂

2015.11.14
嘉宾:唐狄鑫、比利安娜、顾灵
主持人:巢佳幸

地点:上海外滩美术馆

Please scan the QR code to follow us on WeChat :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