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RELEASE

Sorry, this entry is only available in 中文.

杨沛铿常被归类为植物艺术家,其身份游走于艺术家及园艺工作者之间,也是一位观赏鱼养殖者。讲座将以艺术家的创作方式及理念展开——在香港这样一个人多地狭的城市空间里,不但工作室空间不足,亦没有田,花园,天台甚至小阳台去实践和实验各类植物——空间的限制,迫使艺术家在创作之前深思熟虑,而问题本身亦影响或唤起新的概念。

讲座亦会涉及杨沛铿近期两个性质不同的展览项目介绍, 其一为正在展出的由观察社及悉尼的4A亚洲当代艺术中心合作策划的“海珠白云” ,展览探讨人情事物的暂时性、思想和情感交流的可能性,以及从当下城市生活引申出的诗学等问题。另一是于9月在香港刺点画廊开幕的个展,艺术家将集中描述展览作品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通常指生物界中两物种间互相依赖从而双方共同获利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是长期的,包括物质接触和生化联系。杨沛铿的创作特别关注于城市复杂的地域状况下对自然元素的运用。

 

杨沛铿于1988年生于广东省东莞市,现居于香港,他于2010年毕业于香港浸会大学视觉艺术学院。杨沛铿采用植物生态,园艺,摄影和装置来隐喻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得到舒怀。近年主要个展:2015 [冇压力:) ], 苏黎世艺术大学, 苏黎世, 瑞士;2015[游园:不太容易做绿色], 香港巴塞尔艺术展, 刺点画廊,香港;2014 [该聚会里的那只狗],安全口画廊,香港;2013 [杨沛铿的百科全书],观察社,广州,中国;2012 [七位先生],硬颈.HK,香港;2012 [睡房展],艺术家卧室,香港;2011[C erry Pop] ,蓝莲花画廊蓝厅,香港;2011 [体系01],1A空间,香港国际艺术展,香港。近年主要群展:2016[海珠白云], 观察社,广州,中国;2016 [Daguerréotypes], 惑星海王, 香港;2016 [他/她从海上来],OCAT, 深圳 中国;2015 [Des hôtes —人,外人, 外来人], Spring Workshop, 香港;2015 [中国8——莱茵鲁尔区中国当代艺展], Osthaus博物馆, 哈根, 德国;2015 [土尾世界- 抵抗的转喻和中华国家想象], Para Site艺术空间,香港;2015 [Under the Influence], 五层半, 香港;2015 [第二届CAFAM未来展:创客创客•中国青年艺术的现实表征],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北京,中国;2014[社会工厂第十届上海双年展],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中国;2014 [780s],刺点画廊,香港;2014 [青春],诚品画廊,台北,台湾;2014 [身体后台],目的地DESTINATION,北京,中国;2014 [故事的部分当那部分成为别的东西的一部分],Witte de With当代艺术中心,鹿特丹,荷兰;2014 [热望之房- 性与香港],Para Site艺术空间,香港;2013[独自入眠],站台中国,香港。

 

【反客为主——新艺见+时代美术馆】讲座系列

策划:蔡影茜

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携手广东时代美术馆,在2016年推出“反客为主——新艺见+时代美术馆”讲座系列。该系列集中讨论艺术家如何通过各类委托项目和机构邀请,对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语境和艺术机制作出回应。他们的回应不仅体现在方案或作品之上,也体现在创作者角色的转变之上:艺术家从一个单纯的文化访客,变成一个主动对差异性的社会现象、文化事件和政治议题进行观察、收集和介入的主人。与“生产-展示”的传统模式不同,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将访问、驻场和委托创作的契机,视作“观察-研究-转介”的平台,以摆脱艺术创作的他者化视觉。本系列讲座邀请的国内中青年艺术家,有着相对丰富的参加国际驻场项目、委托研究和创作的经验,他们将不仅在讲座中分享自己的创作轨迹,亦会谈及他们作为“访客和收集者”经验;另外还将邀请部分在珠三角地区停留,对地区语境有一定的研究和理解的国际艺术家,通过他们的视角,呈现出关于当代艺术机制中多样而复杂的地理政治图景。

RELATED

Please scan the QR code to follow us on WeChat :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