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RELEASE

Sorry, this entry is only available in 中文.

在第一场思辨实在论讲座(515日)中,主讲人姜宇辉将梅亚苏在《有限之后》中的思想进行了清晰的梳理,指出思辨实在论的本质在于超越关系主义,重提“绝对之物”。在接下来的第二场讲座中,姜宇辉邀请文学博士王嘉军和年轻艺术家吴鼎将问题导向更深的维度。

《有限之后》横空出世后,梅亚苏的思想似乎陷入了沉寂,但在零星举办的讲演和工作坊之中,他仍然以一种持续深入的方式推进着自己的思路。尤其是在2012年于柏林发表的讲演(后以Iteration, Reiteration, Repetition为标题出版)之中,他进一步强调,思辨实在论所要摧毁的堡垒并非仅仅是近代以来的关系主义的循环,而更有在20世纪影响日甚的各种生命主义/生命哲学的变种。这一脉哲学缘起于18-19世纪欧陆的唯意志论(尼采、叔本华)和生机论,后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在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体系中达致顶峰。在20世纪后半叶,伴随着法国哲学阵营中的一大批“尼采主义者”(尤以福柯、德勒兹为代表)的涌现,这一看似衰朽的支脉又逐渐成为主流。梅亚苏将其界定为“主观主义”(subjectalism),并最终归属于关系主义的另一个重要变种。看似主观主义同样致力于挣脱关系主义的牢笼,由此回归绝对的真实(the absolute),但它最终只是从一种关系(主体客体)陷入到另一种看似更牢不可破的关系(主体与其自身的关系)之中。它虽然以欲望、意志、生命来抗拒近代以来的理性传统,但所有这些也无非只是将主体自身的不同规定性上升到终极地位而已,并不可能真正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

由此梅亚苏针锋相对的提出,当我们一厢情愿地如柏格森和德勒兹那般将整个宇宙视作生生不息的流变过程之时,是否真正反思过这个根本问题:为何生命一定优先于死亡?将生命视作宇宙的本质,这难道不仍然是以人类的价值判断为终极参照?他进而提出了一种“彻底非人类(“entirely inhuman”)和非主体(“asubjective”)的原则,强调我们理应从“无生命物”(dead matter)那里重新探寻到人与宇宙之间的彻底断裂的可能(“radical irruptions”)。这一要点对我们重新理解当代艺术中的一个潜在脉络是极有助益的。从早期的荷兰静物画(参见Norman Bryson的重要研究)、再到法国新小说派(阿兰·罗伯格里耶、娜塔莉·萨洛特)对所谓纯粹客观立场的实验、甚至是Damien Hirst对动物尸体的迷恋、以及晚近电脑游戏中所建构极度冰冷的物的空间,所有这些似乎都引领我们进入到另一个别样的维度。沉浸其中并展开思辨,将是本次论坛的一个核心主旨。

姜宇辉

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硕士,复旦大学哲学博士,现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研究方向为当代法国哲学和艺术哲学。译著《普鲁斯特与符号》、《千高原》,专著《德勒兹身体美学研究》、《画与真》。

王嘉军

文学博士,《文艺理论研究》副编审,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维真学院交流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法国当代思想与文艺理论,犹太基督教神学与美学思想。著有《叔本华和崇高理论》,译有《导读列维纳斯》。另有论文在《道风:基督教文化评论》、《文艺研究》、《中国比较文学》、《求是学刊》等刊物发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列维纳斯与文学批评研究》,上海市哲社课题青年项目《存在、异在与他者:列维纳斯与法国当代文论》。

吴鼎

出生于1982年,现生活工作于上海。吴鼎擅于运用文字、图片、录像与电影作为主要的创作媒介,进行影像方面的探索与实践。近期作品关注形成于时间与空间中的“秩序”,希望探讨隐藏在这个世界中那些只能被感知但无法被言说的“内在的秩序”。

【新艺见•RAM】

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携手上海外滩美术馆,推出以发现、支持年轻艺术家创作为目标的系列公共项目“新艺见•RAM”。该系列将延续上海外滩美术馆和新世纪艺术基金会对年轻艺术家的长期关注和研究,以艺术家讲座 + 对谈的形式,定期向公众介绍活跃在艺术探索前沿的年轻艺术家,并将其置于艺术史和当代社会的上下文关系之中进行观察和讨论。作为上海外滩美术馆“艺术夜生活”的一部分,“新艺见•RAM”将成为联系年轻艺术家、美术馆和公众的重要平台,为推动艺术的发展提供长期、稳定的支持。

RELATED

Please scan the QR code to follow us on WeChat :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