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RELEASE

Sorry, this entry is only available in 中文.

吉尔·德勒兹(1925-1995)是法国最具创造力的哲学家之一,褶子(fold)为其著作《褶子:莱布尼茨与巴洛克风格》中的核心概念。对德勒兹而言,从人的大脑到宇宙到微粒,整个世界都是由褶子构成,一切都可以折叠、展开、再折叠。他把莱布尼茨抽象的哲学和巴洛克艺术风格结合,认为褶子是以曲线方式折叠的漩涡,蕴含着无穷的潜能。褶子象征着闭合/开放、运动/静止、单一/繁多之间的转换,打褶与展开褶子(fold-unfold)已经不仅仅意味着物理意义上的拉紧-放松,挛缩-膨胀,还意味着生命意义上的进化-退化。褶子诞生于莱布尼茨和巴洛克的碰撞,也和柏格森、尼采、康德的形而上学,以及建筑、音乐、诗歌、绘画等艺术形式息息相关。由汪民安教授主编、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主办、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刊《褶子》正是受到德勒兹哲学及褶子概念的影响。《褶子》将向国内观众介绍最新的国际艺术评论,而这些艺术评论无不充满着强烈的哲学思辨精神。借新刊发布之际,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邀请中外学者共同为听众解析德勒兹、褶子以及哲学与艺术之间互为激荡的精彩故事。

嘉宾介绍

保罗·帕顿(Paul Patton),新南威尔士大学哲学科学教授、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当代欧陆哲学与社会政治哲学,是德勒兹著作最重要的英译者之一,也是英语世界最重要的德勒兹和福柯研究专家之一。

迈克尔·达顿(Michael Dutton),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政治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政治哲学、当代社会与文化理论,特别是卡尔·施密特、福柯和德勒兹的理论以及当代中国政治与日常生活。

慕唯仁(Viren Murthy),美国籍印度裔著名学者,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教授。著作有《章太炎的政治哲学:意识的反抗》等。研究方向为亚洲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回应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等。

汪民安,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当代批判理论、文化研究与当代艺术。著作《福柯的界限》、《形象工厂》等多部著作,主编《人文科学译丛》、《文化理论译丛》和《生产》等。

李科林,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香港大学哲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当代法国美学理论和中西现代性比较,特别是德勒兹的情感理论以及中国艺术现代性的发生问题。

安靖,南开大学哲学院教师,法国图卢兹第二大学哲学理性与知识研究所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德法自然哲学,特别是斯宾诺莎与德勒兹的理论。

INSTALLATION VIEWS

ARTICLES

RELATED

图像制造者

2016.12
讲者:刘野,毛焰,申玲,陈文骥,向京,王音,舒可文,陈卉,马轲,贺婧
地点: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Please scan the QR code to follow us on WeChat :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