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RELEASE
“我们所共享的一切,不仅仅是为同世代人所利,也是为后人所利。”
——汉娜·阿伦特,1958年
档案与收藏一样,都是由不同作者及其所有者所共同构建的。档案划定某一领域,而收藏则提供一种特定的叙述。从逻辑上来说,档案也并非必须要对它的内容进行展示或解读。档案有着创造性述说的潜能,策展人的叙述或是档案的所有者都并非是档案的作者。档案总是等待着被解读,这大概也是许多艺术家倾向于回应和激活档案中材料的原因。
所有权是当代档案实践中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创造力毕竟并不仅仅是单一创作者的产物,人们在创作过程中常常受到他人及其作品的启发,包括作家、艺术家、教师、爱人或朋友等等。艺术实践作为这些独特个体的交融点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所有的思想都依存于社会生活,而我们和公共生活关联起来的这些价值,则保证了思想的永续性、相关性甚至消亡。在香港亚洲艺术文献库为期一年的驻地项目中,我主要围绕公共领域的概念进行研究,一方面从概念结构来考量,另一方面则针对欣欣向荣的亚洲公共机构建设的历史和当代复杂性来展开调查;这些机构致力于打造开放讨论的平台,同时也鼓励人们更广泛地参与消费景观背后的文化价值创造。我的兴趣还包括通过认知特定的在地条件,来鉴别和发现艺术文化生产中的多种可能性。
我认为,美术馆应该作为当代艺术生产的场所,并以档案为推动力。档案的力量将我们引向被储存和俘获的过去,但我仍然期待着档案的未来,将成为社会想象的复兴之地。
嘉宾简介:
柳思雅(Marysia Lewandowska)是一位出生于波兰的艺术家,现定居英国伦敦。1985年以来,通过与他人合作,她对档案、收藏品和展览的公共功能进行了一系列探索。1995年至2008年间,她与Neil Cummings合作出版了《事物的价值》一书(The Value of Things,Birkhauser出版社,2000年8月)。 她的作品包括“资本”(Capital,2001,泰特现代博物馆)、“热情”(Enthusiasm,2004—2006,华沙CCA,伦敦白教堂画廊,柏林Kunst-Werke艺术中心,巴塞罗那Tapies基金会)、“屏幕测试”(Screen Tests, 2006,英国艺术展)、“慷慨广播大厦”(Generosity Broadcasting House,2006,奥地利格拉茨美术馆)、“后期制作”(Post-production,2008,Manifesta7)、“博物馆未来:分布”(Museum Futures: Distrubted,2008,斯德哥尔摩当代美术馆)、“温柔博物馆”(Tender Museum,2009,Muzeum Sztuki Łódź)、“女性声音档案”(Women’s Audio Archive,2009)、“公共博物馆对公众的开放程度”(How public is the Public Museum?,2010,斯德哥尔摩当代美术馆)、“露天电影院”(Open Cinema,2012,与Colin Fournier合作,吉马良斯“欧洲文化之都”活动,2013)、里斯本建筑三年展(2015)、上海奥沙基金会“上海展览史分布” (2014)以及为维也纳双年展制作新电影《三重协奏曲:编辑本世纪》(Triple C. Editing the Century,2015),并在奥地利应用艺术博物馆放映。她曾在新西兰奥克兰艺术空间举办个人作品展“再谈讨”(Re-Negotiation)。“无限版”(Unlimited Edition)项目即将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展出,以庆祝布里斯班现代艺术学院(IMA)成立40年。她还与Laurel Ptak合作,共同撰写了《毁灭中的所有权?》(Undoing Property?)一书,由Sternberg出版社于2013年出版。目前,她是亚洲艺术档案库的驻地艺术家和香港中文大学教授。
反客为主 Artist as Visitor/Collector —— 2016年广东时代美术馆+新艺见讲座系列 :
在当今的全球化艺术体系当中,艺术家频繁地出现于政治、文化和经济语境迥异的各类临时性的艺术平台,包括双年展、驻场项目、各类机构及研究平台的委托创作等等。与“生产-展示”的传统模式不同,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将这些访问的契机,转化成社会观察、资料收集和文化研究的平台,以摆脱艺术创作的他者化视觉。 2016年“广东时代美术馆+新艺见讲座系列”将焦点集中于艺术家如何在不同的项目和机构环境当中,对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语境和艺术机制作出回应。这些回应不仅体现在艺术家的方案或作品之上,也体现在艺术家身份的转变之上:他们从一个单纯的文化访客,转变成一个主动对差异性的社会现象、文化事件和政治议题进行收集和观察的主人。
本系列讲座邀请的国内中青年艺术家,都有着相对丰富的参加国际驻场项目、研究性展览的经验,他们将不仅在讲座中分享自己的创作轨迹,亦将谈及他们丰富的“访客/收集”经验;另外还将邀请部分在中国其它城市和珠三角地区停留,对地区语境有一定的研究和观察的国际艺术家,通过他们的视角,呈现出关于当代艺术机制中丰富而复杂的地理政治图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