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RELEASE
德里达以a替换e,将“difference-差异”改为新词“differance-延异”, 从而使得潜在的歧义具有无限的开放性,并消解了特定的意义。如果说中国的现代化乌托邦进程开启于100多年前对西方文化的翻译,那么,被反复转译的西方概念,如何改变我们的语言系统并通过意识形态重构我们的社会?阅读影像经验(大部分都是翻译过来的)和不断旅行、永远“生活在别处”的经历,使黄小鹏非常感兴趣于原文和译文之间语境的错位,特别是“语境”消失在电脑语料库排列系统的在线翻译,如何在全球化的今天重构我们对“他者”的认知?在本期讲座当中,黄小鹏将围绕他自2006年开始的工作计划“你是我的梦的实现”(YOU ARE THE DREAM OF MY REALIZATION),探索全球化语境下文化复制——转换过程中出现的“误译”问题和有关彼岸的“错位”想象。
就像我们这个荒谬时代的诗歌,翻译软件程序充满了无穷的想象力。这种“错位”的 (过度翻译)正好尖锐地捕捉到了令人不安的相对于原义的溢出或缺欠的“冲突”(借用萨拉·马哈拉吉的话),以质疑我们日常经验的“正确性”。黄小鹏作品的素材基本都是来自日常生活收集积累下来的文本(书籍,广告,新闻和对话)和图像(数码录像机随时随的记录、从DVD翻制和电视翻拍的)“现成品”,利用对时间的重新编码来改变空间结构和知觉系统,让这些来源错综复杂的译文、图像和声音之间产生化学作用而构成不断冲突的张力。通过相互重新定义和不断的积淀,延伸,使这些不同语境下独立而互不相关元素相互交叉碰撞,最后膨胀成一个整体的碎片,陷入语言的间隙并最终迷失在无穷无尽的意义传递之中。
黄小鹏
1960生于中国山西。1992英国伦敦大学斯莱德美术学院(UCL)研究生毕业。现生活和工作于广州。其录像和公共装置作品主要探索现代化的复制和转换过程中出现的“误译”-“错位”问题,并通过将语言翻译推到极端的方式来试探测意义的边界。
近年主要参展:
2016:“影像珠三角”,伦敦电影学会BFI(英国);2015: “土尾世界-抵抗之转喻与中华国家想象”,PARA/SITE (香港); “基本问题-来自中国的图像”,伊斯坦布尔Borusan Contemporary PeriliKosk(土耳其);2014: “杨树和镜子”,纽约ISCP(美国);2013: “预言”,柏林The Wand(德国); “法国当代艺术基金会 30 周年巡回展”,南特(法国);2012: “脉冲反应”,广州时代美术馆(中国);2011: “顺其自然”,卢瓦河地区当代艺术基金会(法国);“另外可能性的世界”,柏林NGBK艺术中心(德国);“Giorgio Andreotta Calo、Jalal Toufic、黄小鹏”,伦敦Whitechapel美术馆 (英国);2010: “FAX”, PARA/SITE(香港);2009: “e-flux项目: 当铺”, 维他命艺术空间,北京(中国);2008: “跟后殖民说再见-第三届广州三年展”,广东美术馆(中国);2007: “今日中国影像”,南安普敦John Hansard画廊(英国);2006: “十三个:今日中国影像”,纽约P.S.1,MOMA(美国);2005: “别样:一个特殊的现代化实验空间,第二届广州三年展”,广东美术馆(中国)。
同时撰文:“作为艺术计划的教育”,Printed Projects11(第53届威尼斯双年展参展刊物,2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