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RELEASE

Sorry, this entry is only available in 中文.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因其与政权的亲密关系而成为我们历史之中那个“不被提及”的“近亲’。在过去的30多年里,艺术家的大量工作是去摆脱它,忘却它,与之在立场上划清界限。但历史是今天的一面镜子,回望并梳理我们的过去是为了更清晰地理解和表述“现在”。自2011年以来,策展人卢迎华与艺术家刘鼎在当代艺术领域开展了一项具有创造性的研究与创作计划,将考察中国当代艺术实践的维度拓宽至1976年以前,回溯至1949年前后,把艺术放在一个与思想史平行的轨道中,也把艺术的进程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并置在一起来观看。以一种连续性的视角来观看当代艺术在中国近代的历史脉络,而不是通常所说的“断裂”,借此解开人们长期以来视为理所当然的结构。

在此次讲座中,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形成的历史实践及其复杂因素进行回溯,更重要的是探测与甄别它如何经过不断地转身形成对于“今天的当代艺术”产生深远影响的一股隐蔽的力量。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副研究员罗小茗将从对当代中国社会关系和思想渊源的考察出发,对卢迎华和刘鼎所开展的艺术史研究进行对话与评述,并提出她的观察与见解。

 

卢迎华

墨尔本大学艺术史博士学者。她担任frieze艺术杂志特邀编辑,也是《展览主义者》编委会成员之一。2012年她担任威尼斯双年展金狮奖评委,是第九届光州双年展的联合策展人。2013年,她担任意大利Museion美术馆客座策展人,并获得泰特美术馆研究中心亚太计划的首个特邀研究学者奖金。

刘鼎

刘鼎,现居北京,是艺术家和策展人。他曾参加过第14届伊斯坦布尔双年展、第八届亚太三年展、第八届上海双年展、第三届新奥尔良双年展、第八届台北双年展、第二届广州三年展、第四届首尔媒体双年展等重要展览,并于2009年参加第53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

罗小茗

罗小茗,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副研究员,发表《课程改革中的历史教科书事件》、《“社会生活”的障眼法》、《想象国家的方式》、《呼唤新人:课程改革与信息技术教育》、《“社会生活噪音”的诞生》、《城市结构中的“个人悲伤”》等论文,著有《形式的独奏:上海“二期课改”为个案的课程改革研究》、《末日船票: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分析》;2012年至今,负责组织“我们的城市”市民论坛。研究方向为:城市文化和日常生活分析,教育研究。

RELATED

Please scan the QR code to follow us on WeChat :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