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RELEASE

Sorry, this entry is only available in 中文.

广东时代美术馆发起的泛策展(para-curatorial)系列是一个自发的教育和交流平台,以一年一度的研讨会及相关出版物为主要载体,将当代艺术置于一个相对广阔的政治、经济及文化语境之内进行考察;“泛策展”将策展实践定义为跨学科的思考、研究、空间实践和知识交换的模式和方法,其中包括但不限于展览的制作。美术馆被视作一个社区中心、实验室和临时学院的结合体,以促进当代艺术与其它知识和实践领域的交互。

“艺术研究”被确立为一种当代艺术实践形式及话语,有赖于北美和欧洲大学近十年来高等艺术教育设置的调整,双年展等大型全球展览机制也有效地推动了该类作品和项目的展示及流通。“艺术研究”在西方呈现出多样化和机制化的趋势,引发了持续的争议和讨论。2015年6月,中国美术学院的首批实践类当代艺术博士诞生,这标志着以艺术实践为基础的研究在中国艺术教育系统内的体制化。针对艺术家实践方式的改变,2015年的泛策展系列之四将围绕“未知之知:研究之于艺术实践”这一主题展开。为期三天的研讨会探寻由研究所驱动的艺术实践的实质,并进一步展望这些实践会将我们引向何方。艺术家、策展人和研究者如何结合他们所关注的社会或科学话题与美学诉求,发展出特定的问题和形式,展示艺术实践的创造性和批判性过程?艺术与研究结合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在哪里?研讨会亦以策展的批评视觉为前提,探讨策展的种种模式,如何能更清晰地承载和呈现这些项目,并将它们的过程和结果转介给公众。

为了更有针对性地界定并讨论问题,研讨会召开之前,时代美术馆的研究团队进行了为期数月的一系列访谈,主要对象为生活和工作在中国的艺术家、策展人及研究者,部分访谈已于时代美术馆微信订阅号的NBA栏目上发布。研讨会现场结合演讲、放映、表演性对话和回应等多样化的形式,围绕三个主题展开讨论,分别是:

  • 艺术实践作为研究:何为研究?为何研究?Art Practice as Research:Why Research? Research What?
  • 跨学科:那么物归何处?Interdisciplinary:And What about the Objects?
  • 情感与效应:知识如何附体?Affect Vs Effect:How is Knowledge Embodied?

作为一个临时学院,来自不同地区和领域的演讲者,将与报名参与的“学院成员”面对面地分享、交流和讨论他们各自开展的研究话题和项目。

 

现场演讲、对谈、放映及回应嘉宾包括:安塔利克萨、梅兰尼·布特鲁、陈晓阳、陈奕名、程然、何颖雅、胡昀、李消非、李亚峰、毛晨雨、李蔼德、格雷姆·沙利文、吴超、夏维伦、徐坦、虞容豪、赵安安、郑波

 

策划:蔡影茜(时代美术馆副馆长及首席策展人)

特邀研究员:陆思培(英国莱斯特大学博物馆学博士生、教学助理)

 

首日研讨围绕“艺术实践作为研究:何为研究?研究为何?”这一主题,来自印尼日惹市的历史学家安塔利克萨分享了印度尼西亚艺术的知识生产如何置入历史和当代语境,艺术家李消非则分享了他的“流水线”项目 ,以艺术的方式关注工人生活。艺术家毛晨雨通过《神衍像》这部影片,介绍了“稻电影”在过去十几年间的工作,并积极呈现“自我的民族志”。定海桥项目参与者李亚峰介绍了“定海桥互助社”在融入在地社区时所遇到的真实困境与经验,探索了“艺术”作为“实践”的可行性。最后由陈晓阳与陈奕名进行总结与回应。

研讨会第二天的主题是“跨学科:那么物归何处?”。开场由来自法国的梅兰妮·布特鲁介绍即将开幕的艺术研究平台“维拉·瓦西列夫”,并分享他们与大学等机构进行跨学科合作的经验。接着由艺术家胡昀通过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表演,带领我们踏上一条“无往之路”。艺术家程然通过一部“进程中的电影”《橙蓝》,试图打开和逾越常规电影和当代艺术范畴中关于“价值”的实践。《植物人视听唤醒》项目的吴超、夏维伦、赵安安和虞容豪在现场进行对话分享,展示了跨学科艺术实践的成功案例,也探讨了未来实践的更多可能。当天的回应由郑波教授与特邀研究员陆思培共同进行。

最后一天的探讨关注“情感与效应:知识如何附体?”。研讨会放映了徐坦的影片《社会植物学》,也邀请到格雷姆·沙利文教授来分享“艺术实践作为研究行为”。艺术评论家李蔼德与艺术家何颖雅的实验性即兴对话,则展现了“嵌入性知识”作为一种再现形式时的复杂性。

 

INSTALLATION VIEWS

RELATED

图像制造者

2016.12
讲者:刘野,毛焰,申玲,陈文骥,向京,王音,舒可文,陈卉,马轲,贺婧
地点: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Please scan the QR code to follow us on WeChat :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