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RELEASE

Sorry, this entry is only available in 中文.

冯原谈及100年来珠三角和岭南文化的形成,认为必须放在全球化与地方性的角度中去论述,这些究竟是客观存在还是文化想象?这都涉及了背后的关于文化本体论和文化构建论的认知和判断,冯原首先肯定了珠三角和岭南文化是特定时代的文化自觉者的建构,没有全球化就没有地方化,岭南文化的观念也在现代之后才出现的。

冯原认为地方是想象出来的,是世界性的投影,两者相互映照。而广州和岭南文化是在两种目光中被塑造出来的:一种是中央帝国视为的“边缘地理”;另一种是西方眼中的“中国门户”。在钱纳利和关乔昌的时代,油画观念和技术已经进入中国,但这些“外销画”并没有成为文化现象,而是在20世纪“民族油画”中,才真正成为一种文化建构,一种现代性的民族和国家意识的自觉启蒙。

冯原谈到没有单独存在的文化,并提出文化建构的三个框架进行进一步的阐述:即中-西框架(传统-现代文化框架);左-右的框架(意识形态框架),还有国家-民间框架。近300年中珠三角地理空间即中-西框架下的地缘镜像,如上述的”边缘”与”门户”;岭南文化中的“务实”则是”左”与”右”意识形态的中间取向的体现,不关心政治也是一种不言说的政治;而“世界之窗”的模式可以看作是在国家-民间框架下的民间的世界再造模拟。从地缘空间到文化特质,珠三角和岭南文化同样在这三个框架下得以呈现,如中-西框架下的“西风东渐”,领风气之先,“务实”与“包容”可以看作对左右意识形态的超越;岭南文化中浓郁厚重的地方特色,则是一种“反中心”的民间位置,一种自设的疏离“中心”的主动姿态。

冯原在对“现在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视野比较中进一步审视“新岭南文化”,认为在现代性的文化背景和进步话语之下,以及文化类型的敌我边界划分,“地方”成为了一种“土特产”。在后现代性的去中心化中,进步话语被全球化解构,形成了文化阵营中的多元和渗透,“地方性”作为一种世界和他者的互相塑造,并在流动中形成没有民族和国家的无边界文化,在谈及如何看待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在地性和历史性及流动中的全球文化实践时,冯原提出“新岭南文化”是一种面对未来的文化,是与他者的比较中形成的,今天是为未来创建历史。

 

冯原,1984年和1990年于广州美术学院获得本科和硕士学位,2004年于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获得博士学位。2004—2009年为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艺术设计系主任,现为中山大学人文社科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山大学视觉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导师。

主要工作领域为视觉文化研究、文化批评、建筑学与设计学的相关研究,空间设计与公共艺术创作实践,当代艺术与策展实践。现在同时兼任中山大学南方学院艺术设计与创意产业系主任,广州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硕士导师,广东省美协理论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和广州市文物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广州市规划局环境艺术委员会委员,2005至2013年连州国际摄影年展学术委员;2009、2011年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学术委员;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学术委员会主任,《城市中国》杂志首席主笔等。2011年,主讲课程《视觉文化批评》入选教育部首批二十门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也被列为国家第一批精品视频公开课程。有专著:《样式的对策:建筑的符号生产及其象征的逻辑》、《被压迫的美学:视觉表象的文化批评》等。

 

腹地系列讲座

腹地项目中讲座作为重要的理论研讨和对话部分,时代美术馆和项目组织者将邀请于相关学者和艺术家加入,来推动我们的工作和实践,讲座针对腹地项目中所涉及的问题及相关语境背景,邀请相关行业的专家和实践者进行主题讲座,今天的当代艺术生产比起以往任何时候更加注重与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相互借用和渗透,知识系统和身体实践成为了当代艺术的两条基本工作路径,在腹地项目中同样涉及了社会学,地理学和建筑学等的相关观念,相关的专题讲座也是拓展当代艺术视野和实践测试的反馈方式,并希望由此能够形成长期的具有建设性意义的多学科交流平台和渠道。

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资助

INSTALLATION VIEWS

RELATED

SONG Ta: the Art of Score 59.5

2015.6.11
Artist: Song Ta
Moderator: Chao Jiaxing
Guests: Guo Juan, Liya HAN, Fiona HE, Ju Baiyu, Luan Zhichao, Wu Jianru, Zhao Mengsha

Please scan the QR code to follow us on WeChat :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