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RELEASE
新工人政治:苹果背后的富士康工人
苹果背后,诉说着一个全球化底下跨国品牌公司,以新科技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神话。
苹果背后,投射出一种垄断工业资本的到来,和举世无双的富士康工厂管理体制的出现。
苹果背后,还凸显着21世纪中国崛起,强国梦的苦逼追求,和GDP主义为上的发展梦幻。
但是,苹果背后,主要是隐藏着生产线上新一代工人的异化和劳动剥削。一个无法隐藏的吊诡是:一方面,苹果宣称以创新的科技引领21世纪的新文明,解放人类,让我们真正成为“地球村”的新成员;另一方面,解放人类的文明,却建立在奴役百万劳动者日夜生产的基础上进行。富士康工人的自杀和怒吼,让闪烁的苹果神话,蒙上一层抹不去的悲哀和污点。苹果一直被视为通过创新、灵感拯救世界的创意典范,本讲座将揭示在苹果背后,严苛的纪律管理、日夜不停的生产线和劳动者的不满和反抗。
潘毅讲座是在一堆苹果手机和笔记本中开始的,一开始潘毅就谈到她并不反对和否认苹果产品对人类生活的改变,而是强调产生这个“消费革命”背后的劳动是个异化的过程,从这个角度,苹果没有资格说自己改变世界,苹果以及其制造商富士康(foxconn)劳动剥削的现实,以及高价格的中产消费导向,实际上是分割了世界,使之更加断裂。
潘毅对富士康的研究起因,源于2010年富士康的自杀高峰,并进行了5年的量化和质化研究,讲座从苹果和富士康如何制造生产的体制及工业垄断资本,工人如何反抗等角度展开。富士康的自杀行为通常被看作是最极端的个人反抗,而潘毅的认为“自杀就是他杀”,针对某些社会中的说法,她明确表达了自己的立场:是工人养活了富士康,而不是富士康养活工人。
在苹果的生产成本和利润图表中,用于工人劳动报酬的部分仅占1.8%,富士康从70年代 150人的小厂发展到今天150万人的超级工厂,近些年还以每年10万员工的速度递增。在富士康的分布图中,其生产基地已经遍布中国,出于生产效率和利润,在内地建造的工厂通常会引发大规模的拆迁,关于经济生产与各种关联的社会矛盾,潘毅笑称这些年她一直在和经济学家吵架。在珠三角新一轮的工厂搬迁和倒闭潮中,富士康与其他国外资本一样,常常以撤资相要挟。当年在富士康自杀事件引发的社会舆论压力下,苹果公司也曾试图寻找新的制造商,只是找不到同样规模的超级工厂。事实上富士康搬迁的难度也很大,因为劳动量需求极大,而且需要一定的技术素质,苹果产品6-8个的产品更换速度背后是中国工人的巨大工作量。富士康的用工制度大量使用学生工,从技校和职业高中招收工人,有长达半年的试用期。
富士康的制度化不仅仅只是生产上的,同时渗透并规训着工人们的生活,连食堂都是生产线,工人需要半个小时之内完成吃饭,包括住宿,甚至像洗衣服这样的一系列环节。日常生活的管理和控制,使工人的生存状态更加原子化,无法形成有效的团体和组织。富士康的工人下班后,往往不会直接去休息,多累也要去网吧上网和游戏,长时段的劳作使他们丧失了时间和生存感,必须通过另外的方式来补偿和填补。
潘毅从富士康的田豫(音)事件谈起富士康生产系统的官僚化和专制,一个缺失工资卡的17岁女孩,在办理过程中被层层推诿后愤而跳楼,造成半身瘫痪。经济民主和基层民主的缺失,导致整个劳工阶层的无力和彻底无助,发生“九连跳”之后,郭台铭认为工人跳楼就是为了获得补偿款,声称此类事件,富士康将不负任何责任。
其实,各地的富士康工厂发生过各种性质的反抗事件,如成都工厂的楼上扔瓶子和武汉的“假跳楼”事件,通过这些方式,逼迫厂方与工人谈判,解决问题。从个人自杀式反抗,到日常性质的群体反抗,工人的抗争还有待进一步从具体利益走向组织化的争取全体基本权利的抗争中去,从工人政治的历史和文化资源角度来看,由于新工人大多来自农村或偏远地区,这些尚须一定的时间和持续工作。
在与观众问答的环节中,潘毅还谈到作为外部力量,如何利用媒体焦点去逼迫厂方改善用工待遇和环境;作为消费者也不是去拒绝苹果产品,反而要用消费者身份去要求他。有工友问及工伤问题时,潘毅谈到大部分企业没有劳动合同,没有劳动关系是工伤难以解决的核心所在,同时谈到一些具体的经验。认为资本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在制造问题,以及政府在其中的责任,而其合法性就在于为社会服务。说到最近东莞倒闭潮,潘毅认为是产能过剩,而非劳动力成本过高,这些都是资本的栽赃和矛盾转嫁,第三世界的人口基数大,西方的经济危机通常都在第三世界积累。在回答学生有关社会工作的现状时,潘毅谈到没有集体的力量,个体的自由是没有的。
潘 毅
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教授
香港理工大学中国发展与研究网络主任
1998年于伦敦大学(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London)亚非学院完成社会学人类学博士学位。《中国女工》的英语版获得2006年米尔斯奖,有德、法、意大利和波兰语等翻译。
潘毅主要研究中国劳工、性别及文化政治、全球化及跨境研究等。代表著作有《中国女工》,《大工地》(合著)和《我在富士康》(合编)等。她的近期英文著作见于Modern China, China Quarterly, China Journal 和 Global Labor Journal 等等。
腹地系列讲座:
腹地项目中讲座作为重要的理论研讨和对话部分,时代美术馆和项目组织者将邀请于相关学者和艺术家加入,来推动我们的工作和实践,讲座针对腹地项目中所涉及的问题及相关语境背景,邀请相关行业的专家和实践者进行主题讲座,今天的当代艺术生产比起以往任何时候更加注重与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相互借用和渗透,知识系统和身体实践成为了当代艺术的两条基本工作路径,在腹地项目中同样涉及了社会学,地理学和建筑学等的相关观念,相关的专题讲座也是拓展当代艺术视野和实践测试的反馈方式,并希望由此能够形成长期的具有建设性意义的多学科交流平台和渠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