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RELEASE
黄孙权认为,如果将田野作为文化和他者的素材,艺术家只是把这些作为材料去完成作品,仍是一种自我投射,实质并没有什么改变。在今天当代艺术很难定义,传统的美学争议已经不存在了,激进的审美和政治随处可见,当代艺术中,将所有的“审美”都聚集在一起,而不再是线性的颠覆。同时黄孙权也对传统的社会学进行了批评,认为其身份是抽离的,居高临下的,亚兰·杜汉(Alain Touraine)强调今天的社会学是参与性的,主张共同生产,不是建构理论,而是行动准则。黄孙权还转述了艺术家alfredo jaar的观点:没有所谓“艺术”和“政治艺术”的区别,不进行政治批判的艺术就不能被称之为艺术,而是装饰。
介绍《我们家在康乐里》项目时,黄孙权谈到田野意味着我们可以运用的知识和行动框架,当他意识到所从事的建筑设计无非在为资本服务时,便从此放弃了这份工作。《宝藏岩》则是黄孙权参与的另一个社区项目,黄认为艺术进入社区,必须拒绝由上而下的设计,艺术是应该从社区“长”出来的,而不是“成为”一个艺术区。
黄孙权进入学校教书后,开始“被迫”思考艺术的问题。田野以及他者身份再度被提及,在具体实践中,黄坚持与田野对象一起成为创作者,例如与外籍劳工合作,将美术馆改造为劳工聚会的场所。这些工作同样会触及“日常生活需要什么艺术”这个话题,在现代艺术中,个人成为主体,艺术成为个人表达。而黄的工作试图将社区文化和个人历史捆绑一起,在各种地方叙事实践中,如《复岛》等项目,就是要将地理和人物记忆重新激活。
最后,黄孙权回顾了艺术的主体性历程:1840年现代主义的主体性既反贵族艺术,同时也反社会性艺术,强调艺术为个人服务;从1910年的历史前卫艺术到德波的情境主义,再到90年代的社会转向和关系美学,以及毕晓普(《人造的地狱》作者)对参与性艺术的梳理,对于马库斯•米森《参与的噩梦》一书的观点,黄孙权持部分保留意见,认为对“参与性艺术”还不宜过早的去评定。
黄孙权
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所工学博士
现为高师大跨艺所专任助理教授
中国美院客座教授
曾长期于台湾北艺大,南艺大,香港岭南大学文化研究所客座讲学
关注媒体,网络文化与社会运动。创办台湾最重要的文化刊物《破报》。1996担任反对市政府推土机─14、15号公园反拆迁运动总召,并拍摄《我们家在康乐里纪录片》。亲身参与多项小区重建工作。近年开始从事策展与艺术创作等工作,高雄经营捣蛋艺术基地成为南台湾重要的实验小区艺术基地,参与如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2007、2013),高雄美术馆《高雄点唱机》、中央美术学院中央美术馆双年展,北京红砖美术馆《无地之爱》个展(2014)等。以及策划过《宝藏岩GAPP》(2003-4),《跨域双城展》,《覹空间》、高美馆的《创作论坛─侯淑姿个展 ─ 望向彼方亚洲新娘之歌》(2010)、高雄市劳工博物馆的「跨国候鸟在台湾」移工展(2011)等项目。着有《绿色推土机》、《除非我们寻找美丽》、《建筑与乌托邦》。译有《自己干文化-英国九零年代的派对与革命》,编有《大台北文化志》、《魂梦雪泥─文学家的私密》、《隐匿的城市灵魂》等。其为横跨建筑、媒体、社会运动与艺术的艺行者(artivist)。
腹地系列讲座
腹地项目中讲座作为重要的理论研讨和对话部分,时代美术馆和项目组织者将邀请于相关学者和艺术家加入,来推动我们的工作和实践,讲座针对腹地项目中所涉及的问题及相关语境背景,邀请相关行业的专家和实践者进行主题讲座,今天的当代艺术生产比起以往任何时候更加注重与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相互借用和渗透,知识系统和身体实践成为了当代艺术的两条基本工作路径,在腹地项目中同样涉及了社会学,地理学和建筑学等的相关观念,相关的专题讲座也是拓展当代艺术视野和实践测试的反馈方式,并希望由此能够形成长期的具有建设性意义的多学科交流平台和渠道。
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