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RELEASE

Sorry, this entry is only available in 中文.

我们经常不在地球。我们看不到身边的植物,拒绝宠物外的所有动物。尽管生活在我们体内的微生物比我们自身的细胞多,但我们仍然在探讨所谓的“主体性”。艺术家郑波2013年重返地球,开始关注野草,并通过创作反思植物与政治的关联。他将在讲座中分享今年在巴黎独立艺术空间 Villa Vassilieff 作为 Pernod Ricard Fellow 驻村的收获,以及一年来在台北立方计划空间和蟾蜍山社区的实践。他将探讨艺术如何突破既有的“科学”研究方法,帮助我们重返地球。

郑波也是今年4月-8月间时代美术馆榕树头项目“郑波+魏志姣+参与者:共野” 的发起者。通过工作坊的方式,郑波对时代美术馆周边的野草进行了采集和鉴别。美术馆所处的典型的珠三角城郊社区,混合了多样的土地属性和样貌丰富的社区群体,包括中产商品房小区,城中村、汽修作坊、八十年代的国企宿舍、道光年间的康公古庙、刚刚荒废的农田等,在这些区域生长的野草,被临时“请”进了美术馆一楼的临街空间,成为一幅生动的植物图谱。

 

郑波 zhengbo.org 长期专注于社会性艺术的创作与研究,多从边缘人群与边缘植物的视角切入历史与现实。近期创作包括:《为伊唱》(2013-15,与香港多个少数族裔合作创作的大型互动装置,由香港美术馆支持);《住在上海的植物》(2013,与生态丶文学等多学科学者合作开设的网络课程);《共野》(2016,与五十二名参与者一起通过采集野草来关注时代美术馆周边的自然及社会生态);《社会主义好》(2016,在英国卡斯基金会入口处种植“社会主义好”花坛,任由野草生长,把口号的命运交给自然)。他拥有美国罗杰斯特大学视觉文化研究博士学位,现在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任教。

 

【反客为主——时代美术馆+新艺见】讲座系列

策划 | 蔡影茜

广东时代美术馆携手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在2016年推出“反客为主——时代美术馆+新艺见”讲座系列。该系列集中讨论艺术家如何通过各类委托项目和机构邀请,对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语境和艺术机制作出回应。他们的回应不仅体现在方案或作品之上,也体现在创作者角色的转变之上:艺术家从一个单纯的文化访客,变成一个主动对差异性的社会现象、文化事件和政治议题进行观察、收集和介入的主人。与“生产-展示”的传统模式不同,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将访问、驻场和委托创作的契机,视作“观察-研究-转介”的平台,以摆脱艺术创作的他者化视觉。本系列讲座邀请的国内中青年艺术家,有着相对丰富的参加国际驻场项目、委托研究和创作的经验,他们将不仅在讲座中分享自己的创作轨迹,亦会谈及他们作为“访客和收集者”经验;另外还将邀请部分在珠三角地区停留,对地区语境有一定的研究和理解的国际艺术家,通过他们的视角,呈现出关于当代艺术机制中多样而复杂的地理政治图景。

 

RELATED

德勒兹与褶子——《褶子》发布会

2017.12.10
嘉宾:保罗•帕顿(Paul Patton),迈克尔•达顿(Michael Dutton),慕唯仁(Viren Murthy),汪民安,李科林,安靖
主办: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上河文化

Please scan the QR code to follow us on WeChat :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